本站首页 | 教学动态 | 网络课程 | 学科专业网站 | 虚拟实验室 | 精品资源库 | 学生作品素材库 | 信息化教学参考文献 | 信息资源应用指导

学校主页 | 医学教育信息资源中心 | 电子期刊图书 | 军队网络教学平台 | 教学视频服务系统 | 教学管理系统 | 教学工作评价 |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信息化学习指导手册 
 信息化教学示范教案 
 信息化教学授课指导 


 
 
首页>>信息化教学授课指导>>正文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化教学授课指导
2008-10-10  

一、课程概述

 

() 课程的性质、地位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全国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医药院校医药类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当前信息社会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是在中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些重要基本知识,讲授常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以及计算机发展中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在更高层次上借鉴、引入和利用计算机科学中的理念、技术和方法,为临床医学、军事医学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将为毕业后的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力工具。

() 课程的基本理念

1.明确基本任务,培养综合素质

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经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就业需求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包括医药专业在内的大学教育中加强计算机教育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重在培养医学本科学生独立应用计算机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资源的获取能力等综合素质。我校在教学改革方案中确定了医学本科生计算机教学五年不断线,计算机应用教研室承担了全校各类教学对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

2.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的出现带来了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具备的特性: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的特点:

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情境的创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信息的来源变得丰富多彩,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加入,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加入,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了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

4)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是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

3.突出医学应用,扩展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加速,计算机技术与许多专业的融合大大丰富了专业课内容的表现形式,这种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科技发展趋势。因此,各领域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日益强烈,而且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必备条件。医学与计算机抑或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交叉渗透,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暨医学专业的教育是造就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具有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具有开发和创新能力的跨学科的通才教育。只有这样,当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学识,将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于所在专业的实践中去。

4.重视实习教学,强化动手能力

实习课教学是实现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上机不动手,是什么也学不会的,所以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一些硬件和软件安装的知识,要使学生在熟悉微机基本组织的基础上,初步掌握微机选购、组装、调试、升级与维护的能力,初步掌握组建局域网、建设和管理网站的能力,以及在毕业后的工作实践中所需要的硬件基本知识,以使他们能够适应计算机软硬件及信息技术等方面不断变化发展的基本需要。

5.建设网络平台,优化教学环境

⑴ 利用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进行课堂教学。老师可以将教学课件,上机实习作业和教学要求等放在局域网上,供学生业余时间学习参考。也鼓励学生充分利用Internet上的教学资源,如下载电子教案,下载作业,网上答疑或讨论等等,师生之间通过网络平台相互沟通,而不受时间或地域的限制。

任务带动训练,培养创新精神。教师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任务),将所要学的概念、技能包含在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之中,通过问题的解决(或任务的完成),使学生从中获得有关知识、掌握相应技能。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学习,有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教学平台为项目驱动式的案例教学可以提供宽广的教学环境,提供配套的教学资源以及相关的工具软件。

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也称E-学习。侠义地说,E-Learning可被认为是一种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广义地说,E-Learning是泛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学习行为。E-Learning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产物,具有网络化、大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特征。E-Learning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具有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能力。

E-Learning的主要特点是:时间的终身化、空间的网络化、主体的个性化、内容的整合化、交往的平等化等。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在E-Learning环境的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课程体系的呈现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逐步转变为E-Learning环境下的促进者和参与者,课件和书本此时成了E-Learning环境下的教学场景与教学资源。

E-Learning的教学模式主要有:研究型学习模式、案例学习模式、发现式学习模式、讨论式学习模式、资源型学习模式、协作型学习模式等。这些学习模式的合理利用对于教学内容实施是重要的,同样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应该充分利用E-Learning环境,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

() 课程特点与设计思路

第四军医大学《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是在贯彻解放军总参谋部印发的《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神的前提下,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月)指导性意见,根据我校医药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和计算机应用教研室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研究总结,在进一步调查、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1.依据课程特点,设计教学思路

该课程是一门具有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特征的课程,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发展的速度比较快。考虑到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灵活地利用各种方式综合施教,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可以安排针对性好、实用性强的专题讲座或课堂讨论等,以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对新技术的掌握,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要反映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最新发展,使学生能够学到一些有用的先进的应用软件、开发工具和技术方法,而不是去学习那些已经过时、甚至已不再使用的东西。

该课程的教学应强调以医学应用为主,以军事医学应用为主。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促进所学专业学科的发展。推动对医学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作用。

2.利用多种途径,提高备课质量

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准备,除了根据《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编写的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案、教学演示文稿之外,还应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进行备课,其中包括互动式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上机操作、案例应用、网上辅导、在线考试系统等,使其形成高度综合的学习资源。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做到教学资源信息共享,避免在同一水平上的重复开发。

3.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手段

该课程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为计算机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计算机教育处于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图书馆等的环境中,教与学要考虑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对课程内容的影响,并适时进行调整。主要的教学环节是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授课的形式以“计算机+大屏幕”和“网络化教学平台”为主。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服从于教学内容。对于应用性、综合性的内容,采用精讲多练、项目驱动(案例)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注意网络化教学平台中大量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该环境内涵了研究型学习、案例式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总而言之,就是要合理地搭配不同教学手段,各取所长,相得益彰,使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不断的向更深入、更扎实、更实用的方面推进。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综合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学员熟练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软硬件基本理论、基本应用和基本技能;具备使用计算机常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和道德规范。

分类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技术特点和分类,熟悉计算机的医学应用领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硬件结构、组成原理和基本的维护知识(可扩展“双核”和“并行计算”);理解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和存储方式;掌握计算机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技术指标。

2.了解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发展情况。理解文件、文件夹、路径和文件系统的概念。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工作方式和使用方法;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中的程序管理、文件管理、磁盘管理、用户管理、任务管理等。

3.掌握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制作等常用办公软件以及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4.初步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声音处理、图象处理等多媒体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

5.初步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数据库中表的建立和编辑的基本方法,数据库中各种对象的建立和编辑过程,特别是查询和窗体的操作等。

6.充分认识计算机网络的重要作用,熟练掌握在Internet网上获取、传输和发布信息的基本方法。

7.结合专业需要,有选择性地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一些计算机应用软件,初步具备利用这些软件解决自己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内容标准

() 理论课部分学习内容及掌握程度

(注:下划线为重点掌握内容)

……

第五章 Excel 2003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基本要求:了解Excel 2003软件的功能特点,以及在数据信息处理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解Excel 2003除了具有一般表格处理软件所具有的二维表格的功能外,还可进行多表处理或多工作簿处理,还具有图表功能和数据库管理功能。掌握创建、保存和打开工作簿的操作;单元格中数据类型的特点和输入方法;工作表编辑;公式运算与函数运算;创建、编辑和格式化图表的方法。理解数据清单的概念和数据透视表的操作。掌握创建数据清单的操作、编辑、排序等;数据清单的合并计算和分类汇总等。

内容要点:

第一节 Excel 2003简介

1Excel 2003的主要功能

2Excel 2003的启动与退出

3Excel 2003的窗口组成

4Excel 2003工作簿的新建、打开与保存

第二节 数据输入

1.字符的输入

2.数字的输入

3.日期和时间的输入

4.公式的输入

5.数据的自动填充

6.数据的有效性

第三节 单元格编辑

1.选定单元格或区域

2.插入和删除单元格

3.移动和复制单元格

4.合并与居中单元格

5.选择性粘贴

6.清除单元格内容

7.行和列编辑

8.单元格区域命名和定位

9.查找与替换

10.设置单元格格式

11.自动套用格式

12.设置条件格式

第四节 工作表管理

1.切换工作表

2.选定工作表

3.命名工作表

4.移动和复制工作表

5.插入和删除工作表

6.隐藏和显示工作表

7.拆分工作表窗口

8.新建窗口

第五节 公式和函数的使用

1.自动计算功能

2.输入和编辑公式

3.运算符和运算顺序

4.单元格引用(相对、绝对和混合引用)

5.数组公式(可扩充内容)

6.输入与编辑函数

7.常用函数的用法

第六节 数据管理

1.数据清单的准则

2.数据记录单的使用

3.数据的排序

4.数据的筛选

5.数据的分类汇总

6.数据的合并

第七节 数据透视表(可扩充内容)

1.创建数据透视表

2.选择汇总方式

3.调整数据透视表格式

第八节 创建图形和图表

1.创建各种图形

2.创建图表

3.格式化图表

4.改变图表类型

5.误差线和趋势线

第九节 页面设置和打印输出

1.页面设置

2.页眉页脚设置

3.分页符设置

4.打印区域设置

5.打印预览

6.打印输出

【习题】

【实习】

 

(二)实习课部分掌握程度和基本要求

 

1.实习课目的和总体要求

⑴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环节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实习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课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一方面要训练学生的对各个知识点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课的配套辅导教材为《计算机实习指导与习题集》,该教材从内容到结构都较好的反映实习课程的特点,能适应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而不是计算机软硬件的使用手册或操作手册。内容要可以使学生能学到一些先进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学生要重视实习课的作用和效果,通过上机实习理解和巩固所讲的内容。任课教师可根据授课对象的层次、需求等实际情况对上机实习的顺序和内容作适当调整。

⑵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习学时与讲课学时比例一般不应低于11。教学与实习应该采取交叉方式进行。实习课提倡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辅导为辅的方式进行。

⑶ 计算机实习设备条件。良好的实习环境是实现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计算机知识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计算机教学机房的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与更新与时俱进。计算机教学机房应该联网(局域网),且应该具备连接Internet网的条件。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建议,微机总数×5(至少是微机总数×7)≥学习这门课的在校学生总数,即保证至少57人拥有一台计算机。

⑷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基础与验证型实习:此类实习主要涉及《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实习目的是使学生理解、验证、巩固并掌握课内所学的基本内容。

设计与开发型实习:此类实习以“项目”或“课题”形式提出实习要求和具体的技术指标,要求学生通过有关内容或者自学方式,掌握实习所涉及的知识,通过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来设计、开发并最终完成项目要求,实现技术指标。

这类实习涉及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开发等多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软件工具与环境的使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知识。

这类实习可以以“案例”驱动,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根据需求主动学习和不断跟踪新技术的意识。

案例教学是该类实习的主题,也是实习课教学、乃至计算机非零起点教学法的重要模式。

研究与创新型实习:此类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可以由辅导教师设定研究题目,也可以由学生自选题目,主动探索,通过实习提供分析结果与研究报告,写出有见解的心得体会。

此类实习强调解决问题,倡导创新实践。结合学生的专业应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设计、拓展视野。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新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2Excel 2003实习内容分类要求

实习要求:熟悉Excel 2003的启动和退出、基本界面和基本操作;掌握Excel 2003的文件操作;掌握工作表中数据的输入和编辑、单元格格式的设置;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方法,常用函数的使用技巧;工作表与工作簿的管理,图表的建立和编辑;数据清单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以及数据透视表的创建和编辑等操作。

3Excel 2003实习项目和学时分配

 

实习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序号

实习项目名称

学时

要求

1

Excel 2003

基本操作

Excel的启动与退出、工作表的输入、修改、清除、移动、复制、查找及替换,数据的有效性,条件格式等。

2

必做

2

工作表的

格式化

工作表中行高及列高的调整、各类数据格式的设置、表格中标题、边框与底纹的操作,工作表管理。

2

必做

3

公式及函数

使用方法

Excel公式的组成、使用与编辑,函数的编辑及其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等。

2

必做

4

数据清单

的使用

在数据清单中进行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的建立和编辑方法等。

2

必做

5

图表的

建立

Excel中建立图表的常用方法、图表的编辑以及图表与数据源的关系等。

2

必做

6

综合应用练习

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和专业需要,建立一个工作簿并输入适当内容,对其中工作表进行格式化、应用常用方法和函数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课外时间

独立完成

 

四、实施建议

1.教学活动的安排、方法手段及具体要求

1)在班级大课讲授中采用“计算机+大屏幕”方式进行,可利用课件、多媒体等手段进行,重点内容以课堂讲解为主,了解内容以自学为主。目前出现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应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和网络交互的开展。

2)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着力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以促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

3)评价教学方法要以实现该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原则。同时,要允许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进步、个性化和创造性。评价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考试、考查、评估平时作业、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等方法来实现。

2.开展案例驱动的教学方式

该课程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在训练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意图,尤其是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建议在该课程的部分章节采用以“案例驱动”为引导的课堂讨论式教学,通过案例引导和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资料查询、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有关计算机应用中的问题,学习计算机知识。

3.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以讲课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正在改变,建议适当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讨论式的方法,强调从提出问题人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计算机知识,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该课程做到“授人以鱼,更要教人以渔”,真正使该门课程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发挥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计算机课外科研活动,注重科研思维方法的训练,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想了解的主题和方向,指导教师可以介绍阅读和翻译英语专业文献,拟定专题撰写文献回顾或综述;也可由在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带教,让学生参与一部分初步的科学研究工作。

五、附 

(一)课程教材

使用教材

1.《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周智明 卢虹冰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9

2.《计算机实习指导与习题集》,周智明 焦纯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10

4.《计算机网络课程》,第四军医大学校园网

参考资料目录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制定的高等院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

3.卢湘鸿主编,计算机应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李秀主编,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李秀主编,《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指导》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池晓苑主编,中文Office XP完全教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第四军医大学   学校地址:长乐西路169号   技术支持:学校网络中心
电子邮箱:
webmaster@fmmu.edu.cn    服务电话:(029)- 84774806 (029)-84774804